传统质量保障依赖人工测试,存在被动响应、缺陷后置、黑盒检测三大瓶颈。我们基于LLM构建“主动-前置-白盒”新范式,构建业务理解容器,实现产品需求到代码的精准映射;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架构实现业务语义级缺陷检测。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我们的检测能力有本质提升,并可迁移到其余代码质量的自动化检测流程
内容大纲
1. 传统质量保障的范式
1.1 现状
1.1.1 被动性:测试/开发理解断层 → 沟通成本很高
1.1.2 后置性:缺陷泄漏链条(自测→回归→灰度→线上)
1.1.3 黑盒性:外部用例模拟 vs 内部逻辑盲区
1.2 数据实证
1.2.1 Flowco/Botbot需求空间数据
1.2.2 业务分析与业务目标
2. LLM驱动的质量革新
2.1 范式升级路径
2.1.1 被动 → 主动|后置 → 前置|黑盒 → 白盒
2.2 历史数据尝试
3. 缺陷检测架构演进
3.1 多智能体协作架构
3.1.1 PRD Reader:企业项目业务精确理解
3.1.2 Searcher:CodeGraph调用链代码知识图谱
3.1.3 Code Checker:跨端风险检测智能体
3.2 核心突破:实体对齐技术
3.2.1 问题:LLM长文本注意力分散
3.2.2 方案:功能点-代码块动态绑定(对比学习框架)
3.2.3 成果:Embedding模型 VS LLM 耗时/准确率
3.3 工业级部署架构
3.3.1 实时感知 → 实体对齐 → 风险检测 → 修复建议流水线
4. MCP架构
4.1 locagent改进
4.2 MCP架构
4.3 LLM微调能力验证
5. 实证成果:从实验室到业务战场
5.1 缺陷检测沙盘
5.1.1 电商9个MR实测
5.1.2 典型案例
6. 缺陷检测完整链路
7. 总结与展望
7.1 演进路线
7.1.1 V1.0:缺陷检测专家
7.1.2 V2.0:自愈型代码医生
7.2 行业展望
7.2.1 质量保障从成本中心→价值创造中心
听众收益
1. 大模型进行业务文档理解的架构设计
2. 大模型进行缺陷检测的架构流程
3. Embedding模型,大模型和codegraph进行功能点<--->代码实体对齐的idea
4. 大模型在进行缺陷检测时的能力边界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