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S语法驱动的Agent需求⼯程实践
- 从Vibe Coding到⼯程化AI开发的质效跃升
核⼼问题:
当前AI编程领域普遍存在"Vibe Coding"现象:开发者输⼊模糊需求,期待AI直接⽣成完美代码,结果往往是反复试错、效率低下、质量难保证。这种"拉霸式"开发模式让AI编程变成"碰运⽓"⽽⾮"可控⼯程"。
具体痛点:
1. 需求模糊化:⾃然语⾔描述导致AI理解偏差,⽣成代码与预期不符
2. 过程不可控:缺乏⼯程化流程,难以追溯、复现和优化
3. 质量难保证:没有明确验收标准,测试和维护成本⾼
4. 协作效率低:团队成员对需求理解不⼀致,沟通成本⼤
5. 知识难沉淀:实践经验分散,⽆法形成可复⽤的⽅法论
解决思路:
借鉴传统软件⼯程的成功经验,将EARS(简易需求语法)与SBE(示例规格说明)⽅法论引⼊AI Agent开发,构建"需求澄清→技术设计→任务拆分→验收测试"的⼯程化闭环,让AI编程从"拉霸模式"升级为"⼯程模式"。
内容⼤纲
1. AI编程现状诊断
1.1 Vibe Coding现象剖析:从"拉霸游戏"看AI编程困境
1.2 传统软件⼯程vs现代AI开发:为什么成熟⽅法论被遗忘?
2. EARS+SBE⽅法论在Agent中的应⽤
2.1 EARS语法核⼼原理:从"⽤户想要..."到"When...the system shall..."
2.2 SBE在AI场景的适配:如何⽤示例驱动Agent理解需求
2.3 技术选型考量:为什么选择requirements.md + design.md + tasks.md架构
2.4 踩坑经验
3. ⼯程化Spec⼯作流设计与实现
3.1 核⼼架构:三⽂件协同的Agent⼯作流
3.1.1 requirements.md:EARS语法标准化需求
3.1.2 design.md:技术⽅案与架构设计
3.1.3 tasks.md:可执⾏的任务拆分
3.2 关键⼯程实践:
3.2.1 需求评审:⼈机协作的⼆次确认机制
3.2.2 迭代反馈:基于验收标准的持续优化
3.2.3 知识沉淀:可复⽤的Spec模板库
3.3 技术实现细节:如何在不同AI IDE中落地(Cursor/Claude Code/Kiro)
4. 真实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4.1 CloudBase AI Toolkit开发实践对⽐
4.1.1 传统模式:多轮需求澄清,频繁返⼯
4.1.2 Spec模式:标准化流程,⼀次达标
4.2 ⼩程序开发场景验证
4.2.1 开发流程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
4.2.2 团队协作效率明显改善
4.2.3 代码质量和维护性⼤幅增强
4.3 度量体系设计与实施经验
4.3.1 如何建⽴适合AI开发的效能度量指标
4.3.2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法
4.3.3 团队推⼴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 可落地的实践指南
5.1 最⼩可⾏⽅案:15分钟快速上⼿Spec⼯作流
5.2 团队推⼴策略:如何在组织内推动⼯程化AI开发
5.3 ⼯具链推荐:开源⽅案vs商业⼯具的选择建议
5.4 效果评估体系:如何量化AI开发⼯程化的提升效果
听众收益
1. 获得可直接应⽤的⼯程化AI开发⽅法论
1.1 完整的EARS+SBE⼯作流模板,可直接应⽤于团队项⽬
1.2 三⽂件协同架构(requirements/design/tasks),15分钟即可上⼿
1.3 针对不同AI IDE的具体配置⽅案,降低技术⻔槛
2. 深⼊理解EARS语法在现代软件⼯程中的应⽤价值
2.1 从航空航天到AI开发的跨领域⽅法论迁移经验
2.2 结合SBE的需求⼯程最佳实践,适⽤于敏捷开发和DevOps场景
2.3 解决AI时代需求模糊化问题的具体技术⽅案
3. 建⽴可复⽤的团队协作和知识管理体系
3.1 标准化的需求评审和技术⽅案设计流程
3.2 跨⻆⾊协作的沟通语⾔(QA、开发、产品、测试)
3.3 可沉淀的项⽬经验库和最佳实践模板
4. 获得前瞻性的AI+⼯程效能发展洞察
4.1 从Vibe Coding到⼯程化AI的⾏业趋势分析
4.2 ⼤模型时代质量⼯程的核⼼挑战和解决路径
4.3 ⾯向未来的智能化研发⼯具链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