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大模型在研发提效中的深度实践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模型已成为推动研发效能跃升的核心引擎。本专场将聚焦大模型在代码生成、智能调试、自动化测试、知识沉淀等研发关键环节的深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大模型能力重构开发流程、降低技术门槛、释放团队创造力。来自一线大厂的资深研发专家,将分享落地案例中的技术选型、效果度量及踩坑经验,助力企业跨越从技术探索到规模化提效的鸿沟,打造下一代智能研发范式。
专场出品人:揭光发(Jeff) 
腾讯云 架构师联盟社群管理主席  腾讯 专家工程师
20年研发与团队管理经验,前腾讯云TVP,现腾讯全栈技术专家,公司级低代码项目负责人,是IEEE低代码标准及大湾区企业低代码标准的主撰写人;大模型应用早期实践者与布道师,是国内顶级行业/技术峰会相关话題优秀讲师及出品人。在低代码与LLM结合场景有深度的实践,愿景是“人人能编程”。带领团队深度践行LLM对研发提效、探索Vibe coding 在专业程序员与准开发者群体的落地,个人代码全栈AI含量几近100%。
揭光发(Jeff)
腾讯云 架构师联盟社群管理主席 
腾讯 专家工程师
20年研发与团队管理经验,前腾讯云TVP,现腾讯全栈技术专家,公司级低代码项目负责人,是IEEE低代码标准及大湾区企业低代码标准的主撰写人;大模型应用早期实践者与布道师,是国内顶级行业/技术峰会相关话題优秀讲师及出品人。在低代码与LLM结合场景有深度的实践,愿景是“人人能编程”。带领团队深度践行LLM对研发提效、探索Vibe coding 在专业程序员与准开发者群体的落地,个人代码全栈AI含量几近100%。
待定
待定
Agent与Flow的共生:开启研发效能新纪元
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的浪潮中,开发者普遍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路线一:低代码工作流(Workflow)。 它通过可视化的流程编排,提供了稳定、可控的开发体验,有效规避了LLM的幻觉问题。然而,这种模式下的应用,其工作流程是固化的,泛化能力极低,本质上只是“披着LLM外衣的传统应用”,未能发挥出AI真正的潜力。
路线二:自主智能体(Agent)。 以ReAct为代表的架构虽然强大,但在生产环境中却因其“边想边做”的模式而步履维艰。它缺乏全局规划,导致执行过程低效、成本高昂、且难以调试,像一个“盲目但强大的莽夫”,可靠性极差。
我们不禁反思:是否必须在“僵化的稳定”与“盲目的智能”之间二选一?我们的探索方向是:能否设计一种全新的架构,将工作流的“确定性”与智能体的“涌现能力”完美融合,实现1+1>2的效能跃迁?

内容大纲
1. 两种路线的“尽头”:LLM应用开发的困境
    1.1 工作流(Workflow)的局限:稳定但僵化
    1.2 自主智能体(Agent)的陷阱:强大但盲目
    1.3 深入剖析:ReAct架构在生产环境的 “原罪”
2. 破局之道:Flow of Thought (FoT) 架构解析
    2.1 核心思想:规划与执行分离 (Plan then Execute)
    2.2 基石一:编译时校验与自修复机制
    2.3 基石二:严格的结构化数据契约
3. 共生与跃迁:Agent与Flow的融合范式
    3.1 核心魔法:实现人机转换的“语法同构”
    3.2  开发与质量:AI辅助开发 & 自动化测试生成
    3.3  资产与演进:动态实践固化 & 静态能力封装
4. 总结与未来:迈向自主进化的研发新范式
    4.1 FoT的核心优势与实践效果
    4.2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软件工厂

听众收益
1. 架构认知升级: 获得一套全新的、生产级的Agent架构思想(FoT),理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主流ReAct架构的诸多痛点;
2. 核心技术洞察: 深入了解“规划与执行分离”、“编译时自修复”、“结构化数据契约”等先进的架构设计原则
3. 体系化方法论: 学习如何设计一个能让Agent与Workflow双向转化、共生演进的研发体系,将AI能力真正沉淀为组织资产
4. 可落地场景启发: 收获覆盖AI辅助开发、自动化测试、智能运维等多个环节的六大共生场景,为自身团队的效能提升提供高价值参考。

赵兵
腾讯云 高级工程师
2019年加⼊腾讯云开发CloudBase团队,⽬前负责云开发AI Toolkit、AI开发套件等模块研发⼯作。主导开发CloudBase AI Toolkit、CloudBase Framework等开源项⽬,微
搭低代码组件和运⾏态能⼒,云开发AI开发套件等项⽬。⻓期从事⼯程提效和开源建设,专注于AI+研发效能领域的技术实践与⽅法论探索,在需求⼯程、代码⽣成、智能化开发流程等⽅⾯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曾担任AI+研发数字峰会、KubeConf、前端早早聊等会议讲师,在技术社区分享AI IDE⼯作流实践获得⼴泛关注,累计阅读量超过20万
待定
待定
EARS语法驱动的Agent需求⼯程实践 
- 从Vibe Coding到⼯程化AI开发的质效跃升
核⼼问题:
当前AI编程领域普遍存在"Vibe Coding"现象:开发者输⼊模糊需求,期待AI直接⽣成完美代码,结果往往是反复试错、效率低下、质量难保证。这种"拉霸式"开发模式让AI编程变成"碰运⽓"⽽⾮"可控⼯程"。

具体痛点:
1. 需求模糊化:⾃然语⾔描述导致AI理解偏差,⽣成代码与预期不符
2. 过程不可控:缺乏⼯程化流程,难以追溯、复现和优化
3. 质量难保证:没有明确验收标准,测试和维护成本⾼
4. 协作效率低:团队成员对需求理解不⼀致,沟通成本⼤
5. 知识难沉淀:实践经验分散,⽆法形成可复⽤的⽅法论

解决思路:
借鉴传统软件⼯程的成功经验,将EARS(简易需求语法)与SBE(示例规格说明)⽅法论引⼊AI Agent开发,构建"需求澄清→技术设计→任务拆分→验收测试"的⼯程化闭环,让AI编程从"拉霸模式"升级为"⼯程模式"。

内容⼤纲
1. AI编程现状诊断
   1.1 Vibe Coding现象剖析:从"拉霸游戏"看AI编程困境
   1.2 传统软件⼯程vs现代AI开发:为什么成熟⽅法论被遗忘?
2. EARS+SBE⽅法论在Agent中的应⽤
    2.1 EARS语法核⼼原理:从"⽤户想要..."到"When...the system shall..."
    2.2 SBE在AI场景的适配:如何⽤示例驱动Agent理解需求
    2.3 技术选型考量:为什么选择requirements.md + design.md + tasks.md架构
    2.4 踩坑经验
3. ⼯程化Spec⼯作流设计与实现
    3.1 核⼼架构:三⽂件协同的Agent⼯作流
          3.1.1 requirements.md:EARS语法标准化需求
          3.1.2 design.md:技术⽅案与架构设计
          3.1.3 tasks.md:可执⾏的任务拆分
    3.2 关键⼯程实践:
          3.2.1 需求评审:⼈机协作的⼆次确认机制
          3.2.2 迭代反馈:基于验收标准的持续优化
          3.2.3 知识沉淀:可复⽤的Spec模板库
    3.3 技术实现细节:如何在不同AI IDE中落地(Cursor/Claude Code/Kiro)
4. 真实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4.1 CloudBase AI Toolkit开发实践对⽐
          4.1.1 传统模式:多轮需求澄清,频繁返⼯
          4.1.2 Spec模式:标准化流程,⼀次达标
    4.2 ⼩程序开发场景验证
          4.2.1 开发流程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
          4.2.2 团队协作效率明显改善
          4.2.3 代码质量和维护性⼤幅增强
    4.3 度量体系设计与实施经验
          4.3.1 如何建⽴适合AI开发的效能度量指标
          4.3.2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法
          4.3.3 团队推⼴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 可落地的实践指南
    5.1 最⼩可⾏⽅案:15分钟快速上⼿Spec⼯作流
    5.2 团队推⼴策略:如何在组织内推动⼯程化AI开发
    5.3 ⼯具链推荐:开源⽅案vs商业⼯具的选择建议
    5.4 效果评估体系:如何量化AI开发⼯程化的提升效果

听众收益
1. 获得可直接应⽤的⼯程化AI开发⽅法论
    1.1 完整的EARS+SBE⼯作流模板,可直接应⽤于团队项⽬
    1.2 三⽂件协同架构(requirements/design/tasks),15分钟即可上⼿
    1.3 针对不同AI IDE的具体配置⽅案,降低技术⻔槛
2. 深⼊理解EARS语法在现代软件⼯程中的应⽤价值
    2.1 从航空航天到AI开发的跨领域⽅法论迁移经验
    2.2 结合SBE的需求⼯程最佳实践,适⽤于敏捷开发和DevOps场景
    2.3 解决AI时代需求模糊化问题的具体技术⽅案
3. 建⽴可复⽤的团队协作和知识管理体系
    3.1 标准化的需求评审和技术⽅案设计流程
    3.2 跨⻆⾊协作的沟通语⾔(QA、开发、产品、测试)
    3.3 可沉淀的项⽬经验库和最佳实践模板
4. 获得前瞻性的AI+⼯程效能发展洞察
    4.1 从Vibe Coding到⼯程化AI的⾏业趋势分析
    4.2 ⼤模型时代质量⼯程的核⼼挑战和解决路径
    4.3 ⾯向未来的智能化研发⼯具链设计思路
李亚飞
ClackyAI CEO
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系,连续创业者,10年创业经验,早期深信服成长最快的架构师之一,前单麦 SAAS 小程序联合创始人 & CTO,深圳 Ruby 社区发起人,Ruby 中国社区核心贡献者,连续三届 RubyConf China 讲师。2019年创立至简天成科技,以全栈自研 CDE(云端开发环境)引擎为核心,深度整合自研 AI Agent。旗下 ShowMeBug 技术测评产品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技术人才评估方案,ClackyAI 定位于 L3 级 Agentic Code Studio 帮助新一代 “业务逻辑师”无需编码即可开发真正的软件应用。
待定
待定
如何在一小时内生成一个测试用例生成平台
要解决的问题:
开发工具是直接提升研发效能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开发方式需要至少二到三个研发,花费数月时间,导致工具的开发成本过高。
现在可以通过模型AICoding的全栈开发方式,一体的将前端、后端、数据库、布署一个人搞定。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演示的方式展示制作过程,分享其中的坑和经验总结。

内容大纲
1. 需求分析:测试用例编写、思维导图、LLM 辅助
2. 技术栈选型:所采用的技术栈思考
3. 工具与迭代:迭代提示词与演示
4. 部署技巧:部署至个人主机或runway
关注QECon公众号
议题投稿
lijie@qecon.net
商务合作
151-2264-3988  木子
票务联系
135-2067-8913  郭梦媛
媒体合作
135-1619-6409  皮皮
添加QECon小助手,获取
会议最新资讯
购票咨询
13520678913  郭梦媛
服务总线
400-183-9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