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LLM赋能下全程质量管理 
专场聚焦于探讨:如何借助大规模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技术对企业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赋能和优化。本专场将深入剖析包含但不限于“质量知识图谱工程化构建、质量管控流程智能化升级、实时质量过程监控与告警、基于AI的智能决策支持”等核心话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融入传统质量管理全过程,从而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稳固。
专场出品人:耿电
阿里云公共云技术服务部 大模型技术服务负责人
2009年加入阿里巴巴,连续8年负责天猫双11大促稳定性保障工作。创新研发阿里巴巴全链路压测、全链路功能等代表阿里质量里程碑产品。曾作为阿里云GTS质量负责人,目前负责智算大模型技术服务团队,拥抱AI驱动,带领团队转型AIGC领域,助力云市场服务质量提升。擅长质量领域,全链路质量、创新智能、研发效能提升、通义系列大模型技术服务。
马浩南
字节跳动 质量技术专家
互联网质量和效能开发领域10年+实战经验,曾经在唯品会、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任职,深度参与过的项目包括自动化测试体系建设、CI/CD流程建设、线上/线下压测平台、质量风险引擎、精准测试平台等项目;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精准技术,包括基于AI的项目分级和风险分析、项目影响面分析、服务端/客户端精准测试等。
待定
待定
质效提升之道-智能质量风险引擎
质量保障部门在项目交付质效提升方面遇到两个问题:效率上,希望通过提升RD自测占比提升交付效率但心里没底提效程度有限;质量上,RD/QA测试完成后对于整体的质量风险缺少全面准确认知对上线质量缺少信心。质量风险引擎项目通过AI和影响面分析等技术对项目进行多维度建模和综合分析,为项目分级和质量风险提供可靠依据。在公司多个跨端产品如头条、小说、抖音、电商等业务深度落地后,在研发自测占比和线上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提升。
1. 背景,对于质效提升的思考
2. 风险决策流程介绍
3. 基于AI的项目分级
    3.1 AI模型选型:
          创新:AI在项目质量风险分析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可靠的分析
    3.2 业务规则分析
    3.3 项目分级策略
4. 基于影响面分析的跨端风险分析
    4.1 跨端影响面分析介绍
    4.2 质量风险分析策略
5. 总结与期望
1. 了解怎么通过AI对协助项目分级决策
2. 了解怎么基于影响面分析对项目全局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决策
内容大纲
听众收益
陈志坚
中国电信天翼视联 测试总监
中国电信天翼视联科技有限公司测试负责人,国际软件测试资质认证委员会(ISTQB)高级测试分析师,广东省技术能手,拥有电信运营商18年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多次获得省、市级及行业优秀软件项目奖,先后获得广州优秀软件人才及软件行业风云人物,参加过多项国家级软件行业规范的标准、规范制定。
待定
待定
大模型时代的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新兴技术AIGC和视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沟通和交互方式,同时也为软件和硬件测试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次分享将深入探讨中国电信第五张基础网络大格局下,中国电信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大模型技术在天翼视联网端到端测试能力实践中的应用。参与者将了解到大模型在软硬件测试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及视联网场景测试与传统软件测试的差异化,为参与者提供未来测试领域的新视角和解决方案。
1. 中国电信第五张基础网络大格局
    1.1 网络发展的新趋势
    1.2 第五张基础网络下测试面临的新挑战
2. 中国电信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落地实践
    2.1 天翼视联网对新挑战的应对思路
    2.2 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架构和组成
    2.3 大模型在天翼视联网质量域的应用实践
         2.3.1 基于LLM分析需求与生成测试用例
         2.3.2 基于LLM分析API文档与生成自动化脚本
3. 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落地成效
    3.1 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落地成效
    3.2 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体系未来展望
          3.2.1 基于LVM生成流媒体测试场景
1.全面了解中国电信第五张基础网络大格局下,软件测试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2.深入理解中国电信天翼视联网端到端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和组成,以及与传统软件质量保障手段的区别。
3.探索大模型技术在软件测试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测试工作引入新的思路和技术。
内容大纲
听众收益
高楼
盾山科技 CEO
19年工作经验,金融级架构解决方案专家。 主导并实施互联网、金融、电信、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架构级性能评估及调优项目,并提供IT架构咨询和培训服务。 曾带领过400人以上的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组织编写IT架构能力验证方法论标准规范。 创建完整的IT架构容量评估方法论并落地实施。对容量评估原理、性能评估实施和项目管理有非常深入的造诣。 创建完整的IT架构非功能评估体系并落地实施。对体系制定、风险管控、沟通成本控制、客户预期管理、问题跟踪推动等方面丰富的经验。 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合众人寿、北京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移动、中航信等等企业提供性能容量和性能分析调优实施、售前及咨询、培训服务。 多次作为专题出品人参与技术大会,也作为讲师主讲过多次技术大会分享。 极客时间专栏作者,编写三个完整的专栏,总订阅数超过10万。
待定
待定
数字化转型下系统非功能能力全面保障
随着数字化转型、企业架构转型,系统规模和复杂度迅速增加,加上新型技术(云原生、微服务、分布式、信创)在IT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企业对开发、测试、运维的DevOps协同需求,对业务的连续性、系统稳定性面临的挑战加大。面对这样的趋势,非功能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使得高质量交付成为一项更加艰巨的工作。
1. 数字化转型中非功能特性的变化
2. 常规的非功能特性评估策略
3. 完整的非功能特性评估方法论
4. 非功能特性案例设计(现场案例实操演示)
5. 实施效果说明
1. 非功能特性的全面评估思路
2. 从企业级架构设计到生产运维的非功能特性评估方法
内容大纲
听众收益
关注QECon公众号
关注QECon视频号
议题投稿 
lijie@qecon.net  
票务联系 
15901265561  小娟
 
媒体合作
13516196409  皮皮
商务合作
15122643988  木子
购票咨询
15901265561  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