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LLM赋能下全程质量管理
专场聚焦于探讨:如何借助大规模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技术对企业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赋能和优化。本专场将深入剖析包含但不限于“质量知识图谱工程化构建、质量管控流程智能化升级、实时质量过程监控与告警、基于AI的智能决策支持”等核心话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融入传统质量管理全过程,从而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稳固。
专场出品人:霜波
阿里巴巴 饿了么副总裁  技术中台负责人
东南大学计算机毕业,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先后负责杭州广告,搜索,数据平台,天猫的测试负责人,阿里新零售技术质量部高级总监,阿里巴巴技术风险负责人,连续五年阿里双十一技术大队长。
程派峰
字节跳动 工程师
字节跳动工程师,目前负责TOB产品全流程交付提效、测试左移推进、质检能力建设等工作。毕业后曾就职于阿里巴巴和苏宁易购,从事测试平台、智能化测试能力建设等开发工作。
待定
待定
AI-PMO赋能全流程质效改进
痛点:
业务的困境:产研需求交付太慢,而且进度不透明,面对客户承诺日期心里没底,只能靠人肉方式口口相传需求进度。
研发的困境:需求、版本插队太多,排期不能得到保证,沟通成本极高,同时产品需求变更也频繁,PM交付的PRD质量也不够好导致提测不断延期。
QA的困境:需求集中提测,提测质量太差返工率较高,不断的压缩测试周期,只能靠加班加点完成测试任务,同时上线质量没信心。
版本管理困境:交付流程无标准化统一,缺乏整体规划、里程碑标准,过程风险全靠站会成本很高,后期无法控制。
度量困境:流程、字段不统一,导致取数成本太高,每个方向一套取数标准。缺少北极星指标体系建设,每个角色关注的指标不同很难达成共识,同时每个季度效能大会偏结果指标,太滞后不利于过程改进。

解法:
流程:端到端全流程拉通价值流,对齐流程并自动同步上线版本字段到业务、变更自动同步,提升需求上下车、纳入版本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在关键节点上增加AI质检能力,提升需求端到端搬运过程中的质量,减少返工浪费。
工具:AI-PMO、AI-质检 双剑合璧,效率与质量的相互制衡,通过AI-PMO识别过程风险、提升信息透明度,解决过程成熟度。AI-质检提升需求准出、研发准出、QA准出、发布准出卡点能力,利用大模型总结归纳能力多维度判断准出风险,提升准出质量。
度量:定义北极星指标体系,拆解过程指标,通过AI-PMO在双周敏捷迭代中运营指标,提升指标共识度,帮助业务提升过程成熟度、持续改进。

内容大纲
1. AI-PMO全流程跟进提升业务过程成熟度
2. 需求维度、迭代维度过程风险模型设计
3. 大模型Prompt设计、大模型结论后置优化
4. 自动流转与风险看板推送
5. AI-质检全流程准入准出能力
6. 需求准入准出AI质检风险模型设计
7. 大模型总结Prompt设计、大模型结论后置优化
8. 自动流转与风险看板推送
9. 未来设想
10. AI+XXX风险具体化建设
11. AI+XXX风险代码挖掘

听众收益
产研:提升工程质量,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协同效率,质效合一
度量:由于结果指标滞后性,通过AI夹持左移度量,提升过程成熟度,如何0-1,1-10解决业务痛点
马雯雯
蔚来 资深测试工程师
NIO整车研发数字化效率工具的资深测试工程师,目前主要负责Program Space的质量保障工具,Program Space是整车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集成了整车项目管理流程、整车研发工程的过程。毕业后曾就职于互联网公司和银行系统,从事自动化测试及测试开发工作。
待定
待定
整车研发数字化系统的质量保障
整车项目的研发周期可能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期间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法规要求以及内部协调问题,如何在如此长的周期中保持项目的高效推进和质量保障;
技术背景上前端的组件化满足个性化需求并提高了可复用性,后端的架构治理提高了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故需要具备对底层的测试手段。

内容大纲
1. 整车研发模式&数字化产品
2. 系统化质量保障能力建设
    2.1 基于功能模块设置卡点
    2.2 端流量一致性比对
    2.3 Web组件升级的精准用例推荐
    2.4 数据一致性比对&一键造数
3. 研发效能洞察及智能化方向的探索

听众收益
了解整车研发中质量保障手段的实际应用,激发在自己项目中实施类似实践的想法。
胡应广
华为GTS产品高级测试开发工程师 测试专家
华为GTS产品高级测试开发工程师、测试专家,主要负责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和开发、测试工程工具和测试系统架构设计与开发工作。目前负责大模型辅助研发效率提升相关探索与实践。
待定
待定
AI辅助自动化失败用例根因诊断
痛点:敏捷开发模式下,每日版本构建依赖大量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验证版本质量,随着用例规模越来越大,失败用例也越来越多,人工分析效率低、投入成本高、问题反馈周期长,严重制约了敏捷效率。

解决思路:引入大模型、向量知识库、RAG、SFT等AI技术,对失败用例多态日志进行自动采集和特征提取,使用聚类算法对重复问题进行聚类,减少相同问题重复分析工作量;使用大模型对日志进行摘要提取,构建存量失败用例已知根因向量知识库,通过检索召回相似问题根因,对于新问题使用Few-shot prompting进行失败用例问题根因诊断和问题自动分类。

内容大纲
1. 问题和背景介绍
2. 传统小模型日志智能分析技术洞察
3. 大模型辅助失败用例根因诊断方案介绍
    3.1 基于大模型微调方案
    3.2 基于In-Context learning with LLM方案
4. 关键技术介绍
    4.1 失败用例多态日志采集和清洗
    4.2 构建存量已知问题根因向量知识库
    4.3 失败用例特征向量库多级检索召回技术
    4.4 基于日志特征聚类和问题去重技术
5. 业务流程和工程实施方案
6. 实践效果
7. 下一步规划
关注QECon公众号
议题投稿
lijie@qecon.net
商务合作
151-2264-3988  木子
票务联系
135-2067-8913  郭梦媛
媒体合作
135-1619-6409  皮皮
添加QECon小助手,获取
会议最新资讯
购票咨询
13520678913  郭梦媛
服务总线
400-183-9980